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巴厘島又名“神明之島”、“惡魔之島”、“羅曼斯島”、“綺麗之島”、“天堂之島”、“魔幻之島”、“花之島”。位于印度洋赤道南方8度,爪哇島東部,島上東西寬140公里,南北相距80公里,全島總面積為5620平方公里。巴厘島上大部分為山地,全島山脈縱橫,地勢東高西低。島上還有四五座完整的錐形火山峰,其中阿貢火山海拔3142米,是島上的最高點。沙努爾、努沙-杜爾和庫達等處的海灘,是島上景色最美的海濱浴場。
巴厘島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僅次于爪哇,居全國第二位。居民主要是巴厘人,巴厘人是由多種南島移民以及約公元前2500年的史前時代混血所組成。巴厘島是印尼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區。80%的人信奉印度教,以廟宇建筑、雕刻、繪畫、音樂、紡織、歌舞和風景聞名于世,為世界旅游圣地之一。通行印尼語和英語,普通話在景點及購物點一般也通行。
巴厘島擁有自己的國際機場——伍拉·賴國際機場(當地人和日本人也稱登巴薩國際機場),國際代碼DPS。伍拉·賴國際機場地處庫塔以南2.5公里處,擁有直飛九個國家二十多個城市的航班,其中從我國的上海(浦東)、香港(赤鱲角)和臺北(桃園)都可以直飛伍拉·賴國際機場。
此外也可以選擇經由雅加達的蘇加諾—哈達國際機場(代碼CGK)、新加坡的樟宜國際機場(代碼SIN)或吉隆坡的吉隆坡國際機場(代碼KUL)中轉前往巴厘島。雖然時間上不如直飛快捷,但是選擇聯程航班的票價遠遠低于直飛航班。
從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乃至于越南、泰國等南洋一線,都有輪船可以往來巴厘島。往來輪船的檔次不一,但以旅客與貨物混載的l客貨兩用船為主,檔次較低,船只質量較差,超載成習慣;不建議游客乘坐此類輪船長途航行,即使票價非常便宜。
木瓜是不可錯過的美食,當地有2種木瓜,一種小的,一種大的(像冬瓜那么大),大的比較好吃,榨汁或直接吃都不錯。我們在島上每天都會買木瓜吃,味道比國內的甜很多,很純正的甜味,可能是水土和光照適合種植的原因。挑選技巧:木瓜要挑大的買,大的比小的甜。
巴厘島上的黃姜色澤鮮艷,味道濃郁,又有暖胃的療效。黃姜飯是家常菜肴中經典的一道。經常擺成寶塔形。
蝦仁泥魚肉泥的串燒叫做SATE LILIT,是充滿熱帶風情的燒烤中的必點菜肴。
烤好的沙嗲淋上辣醬油,再給你一碗花生醬做底的醬料,吃起來醬料味道濃郁,贊到不停口。與新加坡等地不同,巴厘島的沙嗲醬有點咖喱口味,肉大都直接放在芭蕉葉上烤的嫩嫩的,沾上會燙舌頭的咖喱醬,再灑上炸的酥脆的蔥頭和薯片,吃一口簡直整個人都在旋轉了。
巴厘島的烤雞之所以有名,其實并不在于它的雞本身,而是在于獨特的醬料。用椰漿、野椒、魚露等調料特調而成的醬料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雖然有點辣但是超開胃,尤其是配白飯吃更能凸顯出雞肉和白飯的美味!
巴厘銀器不只是盤子,酒杯之類,更多的是首飾,而且設計別致。精致的銀首飾不像金飾那樣俗艷招搖,別有清雅的味道。在巴厘島購買銀飾的最佳地點是蘇魯村。
在手藝工廠,處處可看到精美的木雕制品。工匠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小的似指頭,大的如真人。光閃閃的雕刀在他們手指間飛轉,一塊塊枯木頃刻變成形態各異的藝術品。據介紹,巴厘島約有5千多個家庭作坊從事木雕、蠟染、繪畫等傳統手工藝品生產。
購物天堂
烏布傳統市場
觀光客越來越多,價格一日比一日狂漲。商家似乎串連好,東西還會互相借調來賣,所以不要在相鄰很近的商家給同樣的東西議價,他們甚至懶得給你殺價,殺得太低會罵神經病,就當沒聽到。
在巴厘島的語言中,根本就沒有“天堂”這個詞語,或許生活在天堂里的人是不需要把這個詞語經常掛在嘴邊的。沒錯,這里就是天堂。
最佳旅游時間 7月-8月最佳
建議旅游天數 4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烏布;D2.金塔馬尼——圣泉寺;D3.烏布——登巴薩——庫塔海灘;D4.海神廟——金巴蘭。
注意事項
1、出入印尼海關時禁止攜帶的物品有:火器、麻醉藥品、色情材料、簡體中文的印刷物、藥品、收發器和無線電話。
2、外出購物時盡量少刷卡,東南亞信用卡盜刷現象很嚴重。
3、在巴厘島刷卡購物的話需要至少買5000印尼盾的東西,再少一般不給刷。另外刷卡都會收3%左右的刷卡費。
4、建議直接在國內換一千美元的零錢去,比換印尼盾劃算得多。
5、如果英語或數學不是特別好的話,建議隨身攜帶計算器。
6、買土特產食物的時候不要相信導游,直接去超市問路人最好。50塊人民幣就可以買一大袋零食,遠遠強過導游推薦的200塊一包的糖餅。
7、喜歡吃西餐的人推薦去試試鱷梨巧克力,每塊只要人民幣8元。
8、在巴厘島不要亂摸東西,一不小心就會摸到當地人的祖先。
9、出入寺廟時請穿著過膝的下裝,上衣不要穿吊帶裝。
10、東南亞華人敗類很多,遇到當地落魄華人搭訕最好別理他。
風土人情
氣候環境
巴厘島氣候屬于熱帶海島型氣候,氣候常年炎熱,全年平均溫度約28℃,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為雨季,其它時間為旱季。
當地民族
巴厘島住民以巴厘島原住民為主,另有少量爪哇人、馬來人、華人和馬都拉人。華人在巴厘島的總人口比例中約占2%。
歷史文化
在爪哇島佛教王國夏連特拉王朝時代,佛教及印度教開始傳入巴厘島。愛爾郞卡首次將巴厘島與爪哇島統一,其后經過新柯沙里王朝,1343年爪哇島印度教王國麻諾巴歇再次統一兩地,印度教開始大規模進入巴厘島,并和原來的佛教進行融合。1515年伊斯蘭王國淡目興起并取代麻諾巴歇,于是很多印度教精英逃往巴厘島,由此開始印度教文明的繁榮。1550年巴圖仍貢建立了第一個巴厘島王國。
1588年西方人第一次來到島上,據說3個荷蘭航海家船只失事后到達島上,后來能夠搭船回國時卻只有1人愿意回去,由此也可見巴厘島的魅力。其后進入荷蘭殖民時期。在很長一個時期,殖民者只專注于爪哇島和蘇門達臘的資源掠奪(香料,木材等)和海上貿易,并未將巴厘島納入進來。一直到20世紀初,荷蘭人決定征服該島,巴厘島土著在抗爭無效之后,選擇大規模集體自殺,1906年登巴薩王室貴族幾乎全部自殺于荷蘭軍隊面前(現在登巴薩市政廣場的紀念碑即是紀念此事件)。自殺事件經新聞傳到歐洲后引發震動,迫使殖民者實行較人道的統治,巴厘島的傳統文化特色也由此能夠保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