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江蘇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較好,擁有相對完善的航空、航海、鐵路、公路交通運輸網絡。
全省共有9座機場投入使用,分別為: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無錫碩放國際機場、常州奔牛機場、南通興東機場、鹽城南洋國際機場、淮安漣水機場、連云港白塔埠機場、徐州觀音國際機場、揚州泰州機場。其中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無錫碩放國際機場定義為樞紐機場。
江蘇鐵路交通發達,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兩條鐵路干線經過境內,京滬鐵路主要呈東西向穿越江蘇的南部,隴海鐵路也呈東西向經過江蘇的最北部,徐州則為兩大干線交匯的樞紐。京滬鐵路南京至上海段為中國最繁忙的鐵路之一,高峰時段平均每5分鐘就有列車通過。
滬寧城際高鐵進一步縮短了南京和上海的時空距離。除此之外,還有新長鐵路、寧蕪鐵路、寧啟鐵路、寧西鐵路(在建)、寧連鐵路、連鹽鐵路(在建)、京滬高鐵、寧杭城際(在建)和寧安城際客運專線(在建)。
蘇省東瀕黃海,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呈十字形貫穿全省,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水網密布,水運歷來在江蘇省的交通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蘇省絕大部分城市歷史上均是依托水運優勢得以發展繁榮。南京港是全省最大的港口,亦為中國內河航運第一大港。
江蘇高速公路總里程目前居全國前列。2008年底,江蘇的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了3725公里,密度為3. 27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前列,首輪規劃的“四縱四橫四聯”高速公路網主骨架全面建成。計劃到2010年底,江蘇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4000公里,包括滬寧高速公路(1996年通車)、京滬高速公路(2000年通車)、蘇嘉杭高速公路、連徐高速公路、寧靖鹽高速公路、寧宿徐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寧高高速公路、鹽徐高速公路、徐濟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寧連高速公路等,蘇南高速公路業已成網,蘇北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至2015年,通車里程將達到5200公里基本建成“五縱九橫五聯”的江蘇高速公路網。
蘇菜為八大菜系之一,主要由淮揚徐海、京寧及蘇錫四種風味組成。淮揚菜,始于春秋,興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
美食推薦 鹽水鴨 陽澄湖大閘蟹 太湖銀魚 揚州炒飯 蟹粉獅子頭
提起南京美食,最大名鼎鼎的一定要數鹽水鴨了。在挑選鴨子時,一定要挑那種比較瘦的鴨子。鴨血粉絲湯是由鴨血、鴨胗、鴨腸、鴨肝等加入鴨湯和粉絲制成的一道南京風味小吃,口感鮮香,爽口宜人。
陽澄湖大閘蟹,產于江蘇蘇州的昆山。農歷9月的雌蟹、10月的雄蟹,性腺發育最佳。煮熟凝結,雌者成金黃色,雄者如白玉狀,滋味鮮美。
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白蝦、梅鱭并稱“太湖三寶”。 太湖銀魚形如玉簪,細嫩透明,色澤如銀,故名銀魚。
其中“揚州”是配料的名稱,是指“叉燒”和“鮮蝦”的合稱。以火腿、基圍蝦、雞蛋、青豆、白米飯等為主料炒制而成。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蟹粉獅子頭是久負盛名的揚州地區傳統名菜。據傳,此菜始于隋朝。獅子頭有多種烹調方法,即可紅燒,亦可清蒸。因清燉嫩而肥鮮,比紅燒出名。如“蟹粉獅子頭”,成菜后蟹粉鮮香,入口而化,深受人們歡迎。
其他美食
盱眙龍蝦
盱眙龍蝦,味道獨特,具有麻、辣、鮮、香的特點,作為一種大眾化、平民化的食品,余香不絕,回味無窮,屢食不厭,因而有相當強的市場占有率,深受廣大食客的青睞。
三丁包子
三丁包子是揚州的名點,以面粉發酵和餡心精細取勝。發酵所用面粉“潔白如雪”,所發面本地軟而帶韌,食不粘牙。富春茶社一直保持這種發酵的傳統特色。所謂“三丁”,即以雞丁、肉丁、筍丁制成,雞丁選用隔年母雞,既肥且嫩;肉丁選用五花肋條,膘頭適中;筍丁根據季節選用鮮筍。三丁又稱三鮮,三鮮一體,津津有味,清晨果腹,至午不饑。以這三丁作餡,鮮、香、脆、嫩俱備,肥而不膩。在此基礎上加入參丁、蝦丁的“五丁包子”更是營養滋補。
秦淮八絕
夫子廟秦淮風味小吃是我國四大小吃群之一。夫子廟地區茶樓飯店,街邊小吃,滿目皆是,形成獨具秦淮傳統特色的飲食集中地。
金陵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自六朝時期流傳至今,多達80多個品種。名點小吃有葷有素,甜咸俱有,形態各異,尤其是以秦淮八絕(八道點心)叫絕。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在夫子廟品嘗秦淮風味小吃后,題寫橫幅:“小吃好吃”,亦作“吃好吃小”。
南通藍印花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工藝印染品,宋代稱為藥斑布,明代稱為澆花布,傳說為嘉定一歸姓者發明。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土布與天然蘭草為農家平常之物,故前莊后坊的藍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農村集鎮。藍印花布主要用來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帳、枕套、包袱布等。藍印花布圖案樸素優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與神話傳說,如:五福(蝙蝠)捧壽、吉慶有余(魚)、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
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南通風箏保存了古代“弦響碧空稱風箏”的特點,以獨特的音響效果著稱,與北方的造型風箏分為南北兩派。南通風箏俗稱“板鷂”,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變形“七連星”至“十九連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豎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車運載。“板鷂”上綴滿哨口,大小不一,下部的特大哨口選用葫蘆、毛竹、白果、龍眼、乒乓球等制成。鷂面上并繪有神話傳說等民間繪畫,下部系兩根幾十米長的尾繩,一只精致的板鷂,便是珍貴的民間工藝品,當地群眾家中都有珍藏,代代相傳。大板鷂需多人拉放飛,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別發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諧,悅耳動人,聲及數里,婉似“空中交響樂”。據說哨口有30多種型號。
貝雕,貝殼的種類很多,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色彩和紋理也很美麗,有的還是很妙的反光體。貝雕就是選用這些有色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貝雕巧妙的將人與海結合起來,貝雕是海的綺麗與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具有貝殼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國畫的格調美。自古而來記載著人與海的故事,傳達著人們對美好明天向往和期待。
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揚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紙為花,做成春蝶、春線、春勝等樣式,“或懸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下”,觀以為樂。另外還剪制紙錢、紙馬等,專門用于祭奠。至清代,揚州商業興盛,剪紙藝人亦數量大增,嘉、道年間的著名剪紙有藝人包鈞等,技藝超群,有“神剪”之譽。揚州的剪紙藝人還根據需要創作繡品底樣,大至門簾帳沿、被服枕套,小至鏡服香囊、絹帕筆袋,有繡花必有紙樣,揚州人稱剪紙樣的藝人為“剪花樣的”。
購物天堂
南京
南京的繁華商業街區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的新街口、城北的湖南路、城南的太平南路和夫子廟地區。此外,珠江路電子一條街也小有名氣。南京的工藝品種類繁多,其中較為有名的有云錦、雨花石。另有江寧金箔制品、天鵝絨、仿古牙雕及木雕等。
蘇州
到蘇州購物,旅游紀念品首推蘇繡,蘇州的刺繡工藝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并稱中國的四大名繡。蘇州的碧螺春茶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還有蘇州的宋錦、桃花塢木刻年畫、蘇扇等,都是當地的特產。
揚州
揚州特產中瓊花最為有名。揚州瓊花屬木本,而非人們常見的草本瓊花,花開時芳香宜人,只可惜不能長久保存,供人留念。揚州的玉器、漆器被稱為“揚州二絕”,其制作工藝考究,是送禮的佳品。揚州醬菜已有多年的歷史,在江浙一帶小有名氣,它有鮮、甜、脆等特點,是揚州小吃的代表菜之一。此外,揚州有名的特產還有毛絨玩具、剪紙、盆景、絨花等。
蘇”的繁體字“蘇”就很形象的詮釋了江蘇的含義,“蘇”由草、水、魚、禾四字組成,象征著江蘇自古就是魚米之鄉。
最佳旅游時間
全年皆宜,春秋的燦爛,夏冬的靜美。
建議旅游天數 4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南京:中山陵——玄武湖——秦淮河——夫子廟;D2.鎮江:金山——焦山——北固山;D3.揚州:大明寺——瘦西湖——個園——何園——文昌閣;D4.蘇州:拙政園——獅子林——蘇州博物館——山塘街——觀前街。
注意事項
1、江蘇習慣十分有特點,口味咸甜適中、清鮮淡雅,重原汁原味。
2、江蘇以南京為中心,各地級市之間全線開通高速公路。全省公路交通狀況較好,出行前應該考慮季節因素并且確保道路暢通。
3、要帶個小藥包,外出旅游要帶上一些常用藥,因為旅行難免會碰上一些意外情況,如果隨身帶上個小藥包,做到有備無患。
4、江蘇各旅游城市的住宿條件較好,設施齊備,但在各個旅游黃金周期間,各處入住率較高,游客在此期間到江蘇旅游,要在出發前預訂房間。
5、要注意旅途安全,旅游有時會經過一些危險區域景點,如陡坡密林、懸崖蹊徑、急流深洞等,在這些危險區域,要盡量結伴而行,千萬不要獨自冒險前往。
6、講文明禮貌,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對人都要有禮貌,事事謙遜忍讓,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7、愛護文物古跡,旅游者每到一地都應自覺愛護文物古跡和景區的花草樹木,不任意在景區、古跡上亂刻亂涂。
8、要注意衛生與健康,旅游在外,品嘗當地名菜、名點,無疑是一種“飲食文化”的享受,但一定要注意飲食飲水衛生,切忌暴飲暴食。
9、警惕上當受騙,目前社會上不存在著一小部分偷、詐、搶的壞人,因此,“萍水相逢”時,切忌輕易深交,勿泄“機密”,以防上當受騙造成自己經濟、賤物上的損失。
10、要尊重當地的習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許多少數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忌諱。俗話說:“入鄉隨俗”。在進入少數民族聚居區旅游時,要尊重他們的傳統習俗和生活中的禁忌,切不可忽視禮俗或由于行動上的不慎而傷害他們的民族自尊心。
11、周密的旅游計劃,即事先要制定時間、路線、膳宿的具體計劃和帶好導游圖(書)、有關地圖及車、船時間表及必需的行裝(衣衫、衛生用品等)。
江蘇簡稱“蘇”,位于華東地區。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經濟發達,文化昌盛。擁有吳、金陵、淮揚、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
風土人情
氣候環境
江蘇省各地平均氣溫介于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其等溫線與緯度平行,由南向北遞減,7月份為最熱月,沿海部分地區和里下河腹地最熱月在8月份,平均氣溫26℃-28.8℃,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溫度由沿海向內陸增加。
傳統藝術
【民間藝術】
蘇繡起源于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蘇州,而后在江蘇地區廣泛傳播和發展,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的吳國,就有文獻記載著蘇繡用于服飾,宋代時蘇繡的技術和風格已經發展成熟,清代時無論是技術高度和產品產量都到達了鼎盛時期,清政府還專門在南京、蘇州一帶設立了制造衙門,專供皇家使用,可見蘇繡在當時的影響力。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對蘇繡也進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保護工作,使蘇繡在新中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了中國對外繡品出口的主力產品,被中國政府選為饋贈外國元首的重要禮品,與湘、蜀、粵繡,并譽為中國的四大名繡。蘇繡的圖案秀麗,做工精美,色彩典雅,表現了蘇州當地特有的文化特質。在刺繡技巧上以“平、細、密、齊、光、順、勻”為特點,選材多取自山水、人物、花鳥和樓閣,富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表現力,表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和深邃的意境。繡品主要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和藝術性都很強,其中最為精美的就是“雙面繡”。
【民間戲曲】
昆曲起源于江蘇的昆山,最早被稱為“昆山腔”或“昆腔”,到了清代才逐漸改稱為“昆曲”。其表演形式豐富,融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表演等的藝術形式,聲腔纏綿而優美,柔慢而悠遠流長,講究聲音的控制,節奏頓挫疾徐,對咬字吐字也有很嚴格的標準要求。相對于北方戲劇的跌宕起伏和富有跳躍性來說,昆曲展現的是江蘇文化的精髓,柔美而細膩,唱腔和舞蹈結合的幾乎天衣無縫,觀眾置身其中,除了受到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之外,更有超乎現實,恍如脫世的感覺,給予現代高節奏生活的現代人一次洗滌心靈重新尋回在我的沖動。現今的昆曲多以老劇為主,如《桃花扇》、《牡丹亭》、《長生殿》等。其中部分曲調與現代流行音樂的結合,更是現實了昆曲巨大的生命力和融合能力。2001年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使昆曲,這門流傳于中國江蘇地區的古老劇中,得到了世界的肯定,成了江蘇文化的一張響當當的名牌。
【民間工藝】
宜興紫砂壺是中國陶瓷中的一支奇葩,從明朝開始開采紫砂并制壺,延續至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出現了大量的制壺高手,傳世精品頗多。相傳紫砂的創始人是明朝江蘇人供春,其制作的紫砂壺形制優美,顏色氣質古雅,奠定了紫砂壺的藝術基礎,是壺中之精品。紫砂壺與其他燒制瓷器最大的特點是能最大限度的保持茶葉自身的香氣,又無熟湯之氣,長期使用的紫砂壺,吸附了茶葉的香氣,就算盛如清水煮燙,也可以做到“無茶自香”。紫砂壺的原料色彩多變,有幾十種之多,僅憑原料的天然色,就可以表現出光彩典雅的色澤。歷代手工制壺高手更是與文化名流合作,在壺上題詩作畫,使紫砂壺帶有著濃重的江蘇文化氣息,深受收藏者和愛茶人的喜愛,難怪古語有云“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民間曲藝】
與蘇南地區的溫軟柔美相比,蘇北的文化更顯純樸動人,徐州琴書就是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琴書成型于清代,起初多藝人多在民間搭臺唱戲,沒有華麗的布置和高貴的出身,但由于題材多取于民間故事,真實的反應當時社會的生活現狀,曲調簡潔、生動、樸素端正,故深受老百姓喜愛。新中國成立后,根據其地域特征,正式命名為“徐州琴書”,國家對其也加大了保護力度,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和新文化的發展,徐州琴書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中國文化部門為了保護這門民間藝術,進行了很多的補救和扶持工作,把徐州琴書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今徐州琴書表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為江蘇文化的豐富性保留了重要的星星之火。
【民間藝術】
惠山泥人是江蘇無錫地區三大特產之一,因原料取材自惠山的黑泥而得名。其原料泥質細膩,搓而不紋,玩兒不斷,多采用磨具印胎,手工繪彩筆法細膩,線條粗放而生動,有“三分俗氣粉彩”之說。其多取吉慶的題材,如大阿福、老壽星、漁翁得利等。展現了燦爛的蘇南民間文化,情趣盎然,深受大眾的喜愛。
歷史文化
漢朝統治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遠離中原文明的江蘇是個相對落后的地區。那時江蘇分屬于兩個州(省):北方的徐州和南方的揚州。盡管江蘇南部最終成為三國時期吳國(三國之一,自公元222年至公元280年)的大本營,它并沒有扮演太大角色直到公元四世紀的西晉時期,那時正值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他們在北方建立了政權,使得漢族貴族階層逃往南方并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東晉流亡政權。從那時起直至公元581年(史稱南北朝),江蘇南部的南京成為至少四個與北方蠻夷政權(被迅速地中國化)對峙的漢政權的大本營。同時,江蘇北部成為南北方的緩沖地帶。起初這一地區是南方政權的一部分,但隨著北方政權控制范圍的擴大,它最終被北方政權獲得。
公元581年中國重新統一,唐朝時期(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黃金年代,盡管這時的江蘇仍是中國眾多地區中毫不起眼的一個。宋朝時(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隨著中國富有商人階層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萌芽,江蘇南部崛起為商貿中心。從那時起,江蘇南部,尤其是像蘇州和揚州這樣的主要城市,成為中國富饒和奢華的代名詞。如今的江蘇南部仍然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而上海,這座無可爭辯的中國大陸最富有和最具國際大都市風范的城市,是江南文化的直接延伸與體現。
公元1127年,女真金政權控制了中國北方。橫穿江蘇北部直抵黃海的淮河成為了金朝統治的北方和南宋統治的南方的分界線。十三世紀,蒙古政權統治中國。將蒙古政權驅逐后,明朝于公元1368年建立,最初定都南京。然而,在朱棣(后來的永樂皇帝)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以后,將首都遷往了位于遙遠北方的北京(二者的命名仍然反映著這樣一個事實:“南京”意為“南方的首都”,“北京”意為“北方的首都”)。今江蘇省的整個地區和近鄰安徽省保持著它們的特殊地位,都直接隸屬于中央管轄,被稱為“南直隸”。與此同時,江蘇南部仍然是中國重要的商貿中心,一些歷史學家從當時繁榮的紡織業中看到了早期工業化和資本主義萌芽,這一趨勢盡管后來被遏制了,但比西方早了幾個世紀。清朝時期,將南直隸改為江蘇省,在公元1666年江蘇和安徽被劃分為兩個不同的省,而江蘇省的邊界幾乎和現在一樣。19世紀40年代,隨著西方殖民勢力的入侵,富庶的江蘇南部日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上海由一個毫不起眼的江南小鎮迅速崛起為集貿易、金融、國際化為一體的大都市,并之后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自治區。江蘇南部在太平天國時期(公元1851年至公元1864年)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規模巨大且威力無窮的叛亂勢力意圖在中國建立一個基督神權,他們發起于遙遠的南方廣東省,席卷了大半個中國南部,并于公元1853年定都南京,改名為天京(意為天國之都)。
中華民國建立于1912年,但是中國很快因軍閥統治而四分五裂。江蘇幾經易手,最終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他不久就控制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這種局面被始于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所打破。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在接下來三個月內侵華日軍實施的一系列慘無人道的暴行被稱為“南京大屠殺”。南京成為汪精衛統治下的華東傀儡政權的首都,而江蘇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才從日軍侵占中解放出來。
戰后,南京再次成為國民政府的首都,盡管此時國民黨與共產黨間的內戰已爆發,但戰場在較遠的北方,大部分在滿洲(東北舊稱)。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淮海戰役發生在江蘇北部,此戰中國民黨戰敗,中國共產黨很快渡過了長江,并占領了南京。國民黨向南逃竄,最終逃到臺北,自此以后國民政府繼續統治著臺灣和它附近的島嶼,盡管仍宣稱(嚴格意義上至少)南京是它的合法首都。
共產黨奪取政權后,北京成為中國的首都,而南京則降格為江蘇省的省會。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最初關注中國廣東省的南部沿海地區,這使得江蘇省很快落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其他地區也開始進行經濟改革。蘇州和無錫,兩個離上海極近的江蘇南部城市,很快變得異常繁榮,國民生產總值居中國前十位并超過了省會南京。然而,江蘇北部和南部的收入差距依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