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魚糕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fēng)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相傳清朝乾隆帝稱其:“吃魚不見魚。”的美譽。
相傳為清末慈禧太后御廚蕭代所創(chuàng)制。蕭代流落荊州城,被“聚珍園”老板留用傳授技藝,從此,八寶飯便成為荊州的名肴而名播四方。
咸鮮濃醇、滑嫩爽口 營養(yǎng)價值:野生鱉肉中,含有多種特殊長壽因子和活性免疫物質(zhì),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癌抗癌,滋陰壯陽等食療功效,被人們稱為大補元氣的滋補營養(yǎng)佳品。
冬瓜鱉裙羹是荊州古城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名菜。鱉,又名甲魚,團魚。用甲魚的裙邊和冬瓜烹制的羹,叫“冬瓜鱉裙羹”,它歷來作為菜中上品。此菜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千張扣肉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jīng)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于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shù)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
筆架魚肚則是采用長江石首段水域中出產(chǎn)的魚鰾制成的一種珍貴食品。營養(yǎng)豐富,魚鰾的外形和鑲嵌在鰾內(nèi)的紅色紋理,酷似屹立 在長江岸邊的石首筆架山,故得名“筆架魚肚”。
荊州的山核桃是“荊州三寶”之一,是真正無公害高山綠色食品,富含多種礦物質(zhì)和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成分,有降低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和促進兒童腦細(xì)胞的成長等作用。荊州的山核桃的特點是籽實充盈,皮薄肉滿。
荊州青皮豆歷史悠久,工藝獨特。青皮豆,俗名“豆豉”,而荊州青皮豆不同于一般的豆豉,其色翠綠如鮮。其粒碩大如珠,其味淡香幽雅,不脆不綿。
作為楚文化的中心之一,荊州存留了很多歷史文化古跡,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得荊州者得天下,游荊州者悟歷史。
最佳旅游時間
春秋兩季,氣候適宜,每年的“五一黃金周”為最佳,此時荊州舉辦的“荊州國際龍舟節(jié)”紀(jì)念著名愛國詩人屈原。
建議旅游天數(shù) 2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荊州博物館——八嶺山古墓群;D2荊州古城——長江大學(xué)。
風(fēng)土人情
環(huán)境氣候
荊州市屬北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氣候區(qū),具有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雨水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年輻射總量4366.8~4576.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shù)1823~1978小時,日照率為41%~44%。年均氣溫16.2℃~16.6℃,無霜期250-267天,年降水量1100~130Omm左右。
歷史文化
荊州人杰地靈,物產(chǎn)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荊州是國務(wù)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zhàn)國時期,20代楚王定都荊州,長達(dá)411年。楚先民創(chuàng)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zhàn)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鐘,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吳國名將伍子胥、楚國名士申包胥、元末起義首領(lǐng)陳友諒、唐代著名詩人岑參、著名文學(xué)家“三袁”等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上走上歷史舞臺。
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fā)祥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72回寫到荊州。“市內(nèi)三國勝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長達(dá)10.5公里的荊州古城墻,被譽為“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1992年發(fā)掘的雞公山文公遺址,經(jīng)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一,世界罕見”。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fā)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jié)”,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