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涼蝦以大米、玉米等為原料,以紅糖水為調料,清涼解渴,夏季勾兌冰水后飲用,風味更佳,深受宜昌居民喜愛的飲品。由路邊小販經營,多為家庭自制,價格為五角到一元一杯。說到涼蝦,先想到的卻是齊白石的蝦畫,微微波瀾、淡然自在,很有閑趣涼蝦也有此意旨,它雖不能裹腹,卻襯心解渴。端在手上,望著在清水中做碧波蕩漾的涼蝦,似若白玉翩然翻舞,沁沁涼爽,微微甜蜜,即可賞心悅目又能品茗玩味,真是駐足小憩的襯心之樂。
蘿卜餃子,獨一無二的本地特產,外地人都不知道蘿卜還能炸制成小吃。蘿卜餃子雖好,也得看季節。逢著蘿卜上市,那多半不久,街邊、市場、小巷的路口就有一準香的蘿卜餃子饞人,叫外地的游客覷見,總是非常希罕。不過吃蘿卜餃子還有經驗,那就是價格高的,自然要比一般好,原因簡單,一般人只怕貴了賣不出去,但高手只怕別人吃了還再來,自己忙不贏。
炕洋芋,據說也是土家人的傳統小吃,“炕”是當地的方言,是煎炒燜炸之外的一種做菜方式。“洋芋”就是土豆。其做法是,先將洋芋刮皮洗凈,放在鍋里煮一煮,不等全熟撈起來,立即放在鍋里炕,放進菜油或漆油,翻來復去將表皮炕得焦黃,再放進鹽,蒜末、辣椒粉(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添加泡菜,魚腥草等佐菜),拌勻即可。客人來了,奉上一碗,作為飯前壓肚之食,是一種地道的風味食品。
魔芋精粉被稱為"東方魔粉",是重要的食品和醫藥,遠銷東南亞各國。1994年"天竹"牌魔芋系列食品在烏蘭巴托榮獲國際商工貿產品博覽會金獎;1999年,"雙竹"牌魔芋面條被評為湖北省優質產品,'99中國國際農業覽會優質獎,竹溪縣被譽為“中國魔芋之鄉”。
是十堰市較有名氣的土特產品之一。五縣一市都有種植,面積現發展到18.2萬畝。其中鄖西縣黑山杜仲場面積達6000畝以上,為全國最大的成片林基地之一。杜仲是一種落葉喬木,目前多作藥用,是一種稀有藥材。
十堰鄖縣有“中國木瓜第一大縣”之美名。木瓜素有“百益果王”之稱。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論述:木瓜性溫味酸、平肝和胃、舒筋絡、活筋骨。常食木瓜具有平肝和胃,舒筋活洛,軟化血管,抗菌消炎,抗衰養顏,抗癌防癌,增強體質之保健功效;木瓜是一種營養豐富、有百益而無一害的果之珍品。
十堰是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城市之一。“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這三張世界級名片閃耀全球。
最佳旅游時間
4月-10月適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夏氣候適宜,風景秀麗。
建議旅游天數 3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十堰——武當山;D2.丹江口——野人洞;D3.神農峽。
風土人情
氣候環境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垂直氣候明顯,氣溫隨海拔高度遞減。全山分3層氣候區: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00米,年平均氣溫8.5℃;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氣溫12℃;底層,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
節日
十堰的節慶,除傳統節日外,本地的主要節慶有三月三、九月九廟會和一年一度的武當國際旅游節。武當山鎮每年舉辦的武當武術交流活動,使武當山鎮成為中國著名的武術之鄉。同時,在節日期間舉辦的旅游風光圖片展、書畫展、根雕奇石展、武當文物展、旅游產品展示會和經貿洽談等活動進一步展示了地方文化特色,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
歷史文化
自鄖縣青龍泉考古發現十堰新石器時代文化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龍山文化,兼有屈家嶺文化,十堰境內是我國遠古三大文化的交匯區。我國的行政區劃,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有九州之說,十堰夏時為梁、豫、荊三州的域匯地,《尚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華山南包括整個秦嶺、四川、云南、陜西漢中等均為梁州。
十堰商為庸國之地,西周為庸麇輿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司馬遷《史記》“西土八國,助周克商”,盟軍在牧野宣誓,據考證,在西部八國中,十堰屬庸、麇等國,十堰歸楚,公元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于秦,十堰由楚歸秦,十堰竹溪蔣家堰鎮土城墻歷史上有朝秦暮楚之說。秦統一中國,廢分封立郡縣,十堰東部小部分屬南陽郡,西部大部分屬漢中郡,漢沿秦制。公元1476年建立鄖陽府,十堰域屬湖北省,1948年十堰解放后屬陜南行署,1950年3月17日回歸湖北建制。
1967年,國家為建設第二汽車制造廠(現東風汽車集團),設立了鄖縣十堰辦事處,1969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十堰市(縣級市),1973年升格為省轄市。1975年,十堰市、二汽實行“市廠合一”。合一之后,黨政名稱為“中共十堰二汽委員會”,“十堰二汽革命委員會”。十堰與二汽,頭一次在稱謂上緊緊連在了一起。當時二汽的廠領導,直接就是十堰市的黨政領導。這種政企不分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982年4月19 日,中共湖北省委頒下通知,分別組成中共十堰市委員會和中共第二汽車制造廠委員會。1994年,原十堰市和鄖陽地區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1994年10 月,原十堰市和鄖陽地區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實現以市帶縣的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