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臺灣的交通十分便利,到達與離開主要是飛機和輪船,島內交通則以鐵路和公路為主。島內交通,機場有至臺灣各大城市的班車。至于臺灣地區城市間 的往來,有通行全島的客運與地區性客運。
臺灣國際航線目前有臺灣桃園國際機場(離臺北市約40公里)及高雄國際機場,臺灣和全球主要國家都有班機直航,少部分大陸、香港及東南亞的航班可直接到達高雄機場,大部份的國際班機都在桃園機場起降。馬公、綠島、蘭嶼、小琉球、七美嶼、望安為離島小型機場。而目前兩岸包機也以桃園機場起降為主,其次是臺北松山機場,此外也有少部分起降高雄機場及臺中機場。如果你首選目的地為臺灣北部城市,那么就首選桃園機場,南部則選擇高雄機場。
臺灣海上交通發達,基隆、高雄、花蓮為客輪主要停靠的國際港,目前,福建的福州、廈門、泉州等地每日均有定期航班直達金門與馬祖,即以前常說的“小三通”,到達金門與馬祖后,可以再搭飛機至臺灣其他地方。臺灣和各離島及金門、馬祖之間交通以飛機為主,客輪為輔。另外,從福州有直達高雄的定期輪船,雖然價格會便宜很多,但容易暈船的同學可不要輕易嘗試哦。臺灣的國際海運目前僅有基隆至琉球間的定時游輪行駛。
臺灣當地交通
火車
臺灣鐵路路線遍布全臺,還有很多支線深入偏遠鄉鎮,停靠站點綿密,轉乘其他交通工具方便。依車速快慢票價有所不同,分為:自強號、莒光號、復興號、普快車、區間車五種,速度依次減慢,其中普快車和區間車不需對號入座。東部干線將自強號更名為太魯閣號。自強號列車是臺鐵最快的車型,停靠點為縣市的一級城市的市中心,許多中小站過站不停,復興號列車所有站點都停,多為區間通勤列車,少有南北長途。
飛機
島內有以臺北、高雄為中心,飛至馬公、花蓮、臺東、嘉義、臺中、臺南、梨山、日月潭、恒春、綠島的定期航線。所有的島內、島間空中交通之飛行時間均在一小時以內。
巴士
長途客運往來于各縣市之間,其票價較鐵路更為便宜、路線也十分密集,有些線路還是24小時通車。不塞車時,搭客運會比火車更快到達目的地。省時又省錢,適合預算不多的背包族。
公交
在臺灣,各縣市都有個別的市區公交車,外型、車資雖不盡相同,但營運模式大致相似。上車后,將零錢投入駕駛座旁的車票箱即可,但不找零,因此在上車前要準備好零錢,臺北縣市及基隆市的公交車可以使用捷運悠游卡消費。
出租車
出租車在臺灣叫做計程車,車是黃色的,各主要都市出租車是以按表計費,起跳為1.5公里新臺幣70元,續跳每300公尺加5元。晚上11時以后至早上6時以前附加20%加成費。電話叫車與開行李箱各加收10元服務費,農歷春節期間運價會略有調整。原則上, 各主要都市出租車費率依各縣市政府訂定, 但差異不大。其它城市或長途旅程的出租車,部分不適用里程表計費,請游客于上車前先確認其計費方式。
機車
在當地,機車也就是摩托車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很多地方都可以租機車代步,建議有駕照的朋友帶上本本,換成國際駕照后租機車會有更便捷的行程體驗!有些地方租腳踏車騎行也很棒!
臺灣“美食王國”之名備受世界肯定:臺菜、客家菜、湘菜、川菜、日式、韓式料理,或是傳統小吃、地方特產美食,呈現出多元豐富的美食饗宴。
美食推薦 鹵肉飯 蚵仔煎 花生卷冰淇淋 紅油抄手 臺北芋鴨磚
沒有吃過鹵肉飯等于沒到過臺灣一樣,一碗鹵肉飯就能代表臺灣。在臺灣北部,鹵肉飯為一種淋上含有煮熟碎豬肉(豬絞肉)及醬油鹵汁的白飯的料理,有時醬汁里亦會有香菇丁等的成份在內,與焢肉飯不同,而此種作法在臺灣南部稱作“肉燥飯”;而所謂的“鹵肉飯”在臺灣南部是指有著鹵豬三層肉的焢肉飯。
著名的蚵仔煎,就是用海鮮做成的美味。蚵仔是一種生有硬殼的海中貝類,又名牡蠣,也叫作蠔。在臺灣,蚵仔的吃法很多,而蚵仔煎就是具有特色風味的一種,它是將濃稠適當的番薯粉漿淋在煎板上,再撒上清洗好了的蚵仔,打上一個蛋,與韭菜、豆芽、茼萵菜同煎,再配上醬料,趁熱品嘗,口味甜中帶咸,咸中帶辣,令人垂涎。
當冰淇淋的甜,遇上沙質地花生的咸─這份咸甜咸甜滋味,就是宜蘭在地特色小吃─花生卷冰淇淋的正港古早味。花生卷冰淇淋是宜蘭人最傳統的古早味,也是外地游客來宜蘭游玩,不分春夏秋冬都愛吃的在地美食。
一間經營35年的老店“美景紅油抄手”,不論何時都大排長龍,更曾有不少大牌明星愛這一味,像天后張惠妹及小S都非常喜歡到此用餐。一碗只要新臺幣五十元。
一般店家的抄手餡料都是使用白毛豬肉,但他們用的則是少了腥味的黑毛豬肉,且肉質較為鮮嫩、細致。另外,香味四溢的抄手,搭上麻而不辣的辣醬,真的是絕配!
店內的面食也堪稱一絕!晚了就吃不到的紅燒牛肉面,牛肉相當的嫩,入口即化。湯頭部分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辛辣感,讓人一口接著一口。
在臺北市愛國東路90號的巧虎面店,是家面鋪,不過也有清蒸馬祖淡菜、德國豬腳、芋泥香酥鴨、黃金南瓜酥等好料,不限某地菜系,甚至有融合兩地而成的創意菜。
芋泥香酥鴨,看似蘿卜糕,卻是利用上海老菜芋泥鴨加入臺菜芋粿巧而成,把蒸熟的芋泥與鹵過、去骨去皮的鴨肉拌勻,加入紅蔥頭與蝦米,冷凍后切塊裹粉油炸,成了創新的芋鴨磚,吃來芋中有鴨、鴨中有芋。
其他美食
新竹關西臭豆腐
“臭”名遠播的40年老店“關西臭豆腐”,廣受歡迎,外酥內軟的大塊豆腐,配上帶點甜味又多汁的泡菜,外加一小匙老板娘自制的辣椒醬,美味極了!關西臭豆腐用中藥浸泡過,所以吃起來除了臭還帶點中藥香,自制手工泡菜則是用梨山運來的高麗菜做成。
虱目魚片粥
臺南知名小吃“虱目魚片粥”與淮山搭配,再以萃取自上選鮮蠔精華的海鮮湯塊為湯底,不但可以同時吃到鮮魚、鮮蠔和淮山的多重營養,也能提高粥品的層次感。
臺灣是世界名牌、奢侈品的集中地,優越的購物環境絕對讓購物達人的你瘋狂起來。
烏龍茶,味正香濃,是送客佳品。烏龍茶品種繁多,價格差距頗大,購買是最好有當地朋友陪伴。
當地的油紙傘,繼承了廣東潮州傘的特點,不但實用,而且是上好的竹制手工藝品。其中以高雄“美濃廣榮興造”的油紙傘,最具代表性。
由于外皮酥松化口,鳳梨內餡甜而不膩,此種“中西結合”的鳳梨酥,連西方人也贊賞有加,故逐漸成為島外觀光客最喜歡的臺灣手禮之一。
金門高粱酒香醇甘洌,風味獨特,“無色透明 ;清香典雅;味綿柔尚醇厚;香味協調;甘冽;凈爽;余味久長;風格典型。”
雙冬為國內知名的檳榔王國所在,放眼盡是檳榔樹與荖葉田,以及夾道的雙冬檳榔亭街景,讓人印象深刻。由于地理條件上的優越,在雙冬出產的檳榔特別的爽口,再加上本地獨特的配方及自產的老葉,使得口感獨特,享譽全臺灣。
臺灣,美麗的寶島像一名依偎在大陸身旁的小家姑娘,她將時尚與古樸完美融合,展現著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
最佳旅游時間
臺灣的秋天(約每年9月至11月),天氣晴朗涼爽,是適合旅游的好季節。每年6~10月是臺風季節,其中7~9月臺風次數最為頻繁,需特別留意氣象報導。因此,出游臺灣的最佳時間要盡量避免臺風頻繁時期,秋季出行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建議旅游天數 8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中正紀念堂——臺北孔廟——士林夜市——臺北101大樓;D2.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七星潭;D3.臺東;D4.臺東——墾丁;D5.高雄——阿里山——嘉義;D6.嘉義——日月潭——臺北;D7.新北——臺北;D8.桃園——慈湖。
注意事項
1、赴臺旅游應當持《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旅游簽注和入臺證。
2、赴臺旅游應當妥善保管個人旅行證件,并將證件復印備份,可將復印件連同證件照片與證件原件分別存放。一旦發生遺失或被盜搶等意外,應當立即報告領隊并同時報警、報知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游協會。
3、大陸居民赴臺旅游應當規范個人行為。不得參加有損兩岸關系的活動和集會,不得發表有損兩岸關系的言論,不得攜帶和傳播不利于兩岸關系的宣傳資料,不得參加涉及賭博、色情、毒品等內容的活動。
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臺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風土人情
氣候環境
臺灣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臺風暴雨。適宜于各種植物的生長。 因此島上大部分土地都覆蓋翠綠的森林,有“海上翠微”之美譽。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民族
臺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臺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民謠
大約在16世紀初隨閩南移民傳入臺灣,大致可分為童謠、情歌、勞動歌、生活歌、故事傳說歌、習俗歌、勸善等。在臺灣,童謠的流傳極為廣泛,也是民間所喜愛的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
崇拜植物
由于臺灣地外亞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如春,適合各類植物的生長。一些樹齡達百年以上的老樹,被人們看作是“神木”,當作神靈來崇拜。對樹神的祭拜形成一般都比較簡單、隨便。百姓們對樹神的祈求多是祈安求福、求治病或保豐收。
歷史文化
臺灣是我們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同中國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在遠古時代,臺灣和大陸本來連在一起。后來由于地殼運動,相連結的部分陸地沉為海峽,臺灣遂成海島。7000 年前起到大約 400 年前,南島語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后、陸續的漂流到臺灣來 ,成為目前所知臺灣最早的居民。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臺灣。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臺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后于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臺灣。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臺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臺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這個時期,臺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臺灣。
由于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臺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臺灣。
中法戰爭以后,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于1885年將臺灣劃為單一行省,臺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于一省,使臺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于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后,舉國同憤,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臺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堅持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臺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后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于收復了臺灣。臺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于臺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至此,臺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