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呼和浩特”是蒙古語音譯,意為“青色的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被譽為“中國乳都”“京津夏都”。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胡服騎射的發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鮮卑拓跋的龍興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匯、碰撞、融合的前沿。
呼和浩特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觀黃河、東眺京津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之一。呼和浩特擁有兩千多年的文字記載,文化遺存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一種典型的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體,成為游人向往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呼和浩特特色美食
特色別具風味,如蒙古奶食品、蒙古奶酒、蒙古手把肉、蒙古面點等,
野味,有狍子肉、山雞肉、山野菜、野生蘑菇、小米等多種谷類、野味。
呼和浩特旅游民俗節慶
內蒙古草原旅游節內蒙古草原旅游節是呼和浩特一年一度的大型旅游交易節,最引入注目的是男子“三技”比賽,即摔跤,賽馬和射箭比賽。
內蒙古烏蘭牧騎藝術節每兩年舉辦一次
昭君文化節源于民間的昭君廟會
呼和浩特旅游地方特產
奶酪俗稱“酪蛋子”,是蒙古居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奶食品。
呼呼爾即鼻煙壺。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和特色,表達人們愛好和平的心愿。
馬奶酒。用鮮馬奶經過發酵變酸釀制而成,是草原傳統飲料,舒筋、活血、健胃,被譽為“蒙古八珍”之一,
傳統皮襄是蒙古人日常盛酒、奶的容器。精選草原天然優良牛皮,全手工,結實耐用,粗獷的風格,適合收藏、裝飾,旅游。
蒙古刀在蒙古人的心中,蒙古刀是騰格里所賜的圣物,象征著給自己和身邊朋友帶來運氣和平安,能防身,還是鎮宅避邪之寶。
呼和浩特旅游景點
哈素海意為黑水湖,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稱
五塔寺(原名;慈燈寺)金剛座舍利寶塔是在金剛寶座上建有5個玲瓏舍利小塔的建筑,通稱五塔。
昭君墓一座傳誦古今、馳名中外的西漢古墓-。
大召寺蒙古語名“伊克召”,意為“大廟”,始于明代,是呼市內最大的黃教寺廟,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
大窯文化該遺址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五個文化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萬部華嚴經塔(白塔)因塔身通體潔白又稱白塔,據傳為遼圣宗時所建。
烏素圖召,意為“有水的地方”。由慶緣寺、法禧寺、長壽寺、廣壽寺和羅漢寺5個毗鄰的寺院組成。
清真大寺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
綏遠城將軍衙署呼和浩特市新城鼓樓西側
清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
喇嘛洞召名“廣化寺”(意為教化一切)。
席力圖召呼和浩特市規模最大的寺廟。
內蒙古博物館1957年建館,是自治區一級的綜合性博物館。
內蒙古博物院·烏蘭恰特大劇院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呼和浩特傳遞的起點。
盛樂博物館是全國唯一的以展示鮮卑文化為主的博物館。
青城公園原名人民公園。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生活,是極為罕見的漢墓壁畫。
伊斯蘭風情街、蒙古風情街
寶爾汗佛塔亞洲第一大佛塔。坐落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公園內,是呼和浩特市觀音廟景區的重要部分。
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位于市區東郊9公里處,有多條航線往返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武漢等大中城市,也有航線通往赤峰、通遼、錫林浩特、烏蘭浩特、海拉爾等附近城市,并且開通了往返于蒙古烏蘭巴托和俄羅斯赤塔等地的國際航線。
呼和浩特地處京包鐵路線上,有始發北京、成都、蘭州等地的列車,還有通往天津、哈爾濱、沈陽、杭州、漢口、廣州、石家莊、西安、銀川等大中城市的車次。省內車次可始發烏海、二連浩特、鄂爾多斯、通遼、烏蘭浩特、錫林浩特、海拉爾、滿洲里等地,基本覆蓋自治區內的地級市。每周三、周四,有發往蒙古烏蘭巴托的國際聯運列車。
先進的呼包高速公路已建成使用,已經實現了各旗縣通公路,可以直達西部各盟市,以及銀川、蘭州等西部重鎮。還開辟了與蒙古、俄羅斯邊境省區通車的6條客運班車路線。許多世代閉塞的農牧區和邊境地區也建起了公路,每日有數十班長途客運汽車開往附近各個城鎮。
呼和浩特當地交通
公交
呼和浩特市區內有100多條公交車線路,通往城區各地。公交車多為無人售票車,票價1元,不設找零。呼市市區內的主要景點,如白塔、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將軍衙署、公主府遺址公園等,以及市內主要的購物場所等,都通有公交車。
旅游專線
23路:火車站-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從9:00-17:00每隔一小時發一次車。途經的景點有內蒙古展覽館、將軍衙署、公主府公園、鑫榮城外城渡假村、森林公園路口、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等。
出租車
呼和浩特市的出租車起步價是6元/2公里,之后1元/公里(夜間價格為1.1元/公里)。
內蒙古的羊肉出了名的鮮美。呼和浩特最著名的就是手把肉了,意思就是用手把著肉吃。游客可以把大塊的羊肉放到鍋里,不加任何調料煮熟,一手拿著有羊肉的羊骨,一手用刀剔下羊肉,蘸著佐料吃。手把肉是招待客人的必備之菜,可以說不吃手把肉就算沒有真正到過這里,沒有領略到這里的風土人情。
燜面是山西,河北,內蒙古西部以及河南、陜西喜歡的家常面食,主料是面粉,配料主要是豆角和肉。其他隨自己喜好而加。呼和浩特的燜面比其他的地方的粗一些,卻非常入味。享譽西北、華北一帶的鐵鍋一居的總店就在呼和浩特。
燒麥又稱稍美,是呼和浩特一種流傳很久、至今不衰的傳統風味食品。早在清朝時,當地的稍美就已經名揚京城了。當時北京前門一帶燒麥的飯館門前懸掛的招牌上,往往標有“歸化城燒麥”的字樣,游客來到呼和浩特一定要品嘗一下燒麥才算不虛此行!
美食聚集地
附中東巷小吃街
位于內大內師大內農大三所高校的包圍下,所以很受大學生們的歡迎。有老阿媽奶茶館等地道蒙古族餐飲,也有韓國冷面等全國各地的特色美食。
內蒙古地毯選用當地優質綿羊毛為原料,用化學顏料和植物顏料染色,再經過手工編織、化學水洗等工藝加工而成。具有做工精細、彈性較強、手感柔軟、光澤自然、圖案多彩、經久耐用等特點。主要品種有天然色地毯、仿古式地毯、漢宮地毯、美術式地毯、藝術掛毯等。此外,還有裁絨駝韂、馬韂、馬褥子、汽車墊、坐墊、拜墊等產品。
發菜,是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較高的野生食用藻類植物,主要產地是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地區,產量占全國收購量的三分之一。發菜的蛋白質含量為20%,含碘1.1%,食用味美爽口,是筵席上難得的美味佳肴。此外,藥用能治高血壓、婦女病等。內蒙古所產的發菜數量多,質量高,暢銷國內外。
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即以使用銀器聞名。品種有銀碗、蒙古刀、蒙古銀壺、飲酒器皿、頭飾銀簪、各種馬具鞍花等。特點是大方淳樸,精巧細致,色彩紋樣古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其中的樺木鑲銀(蒙古碗)是獲獎產品。
購物天堂
中山路
中山路被稱為“呼和浩特第一商業街”,匯聚了天元商廈、維多利購物中心、王府井商廈和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及近300家中小店鋪、綜合商場進駐商業街,商業氣氛濃厚,購物環境舒適。
天堂草原,有明珠焉,厥為青城,倚陰山之巍峨,聆黃河之鏗鏘。這就是祖國北疆的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鳥語花香,富有濃郁的塞外風情。
最佳旅游時間
夏季和秋季最適宜游覽。夏季青草茂盛,氣候溫暖;初秋草原一片金色,賞秋最佳。
最佳旅游天數 3天
建議游覽順序
D1.哈素海——昭君墓;D2.伊斯蘭風情街——清真大寺——大召寺——席力圖召;D3.五塔寺——內蒙古博物院。
注意事項
1、內蒙古位于內陸地區,氣候比較干燥,陽光在6-9月直射較強。故可帶些防曬霜、潤唇膏、護膚品、太陽鏡等,多飲水。
2、攜帶衣物以輕便為宜。內蒙早晚溫差很大,特別是草原的晚間天氣較涼,需準備長袖外套或者羊毛衫。
3、為防止水土不服,建議準備小藥箱:暈車藥、抗菌素類、腸胃消炎片等。
4、美食雖然好吃,但應時刻保持清醒,有的餐廳烤全羊開價千元。如果吃完再后悔就來不及了,所以吃前切記詢問好價格。
5、如果你對內蒙古民間工藝品感興趣的話,不妨到錫林北路的內蒙古文物總店去逛逛,沒準會有點兒意外的收獲。
風土人情
地理氣候
呼和浩特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屬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年溫差大,日溫差也大。其特點:春季干燥多風,冷暖變化劇烈;夏季短暫、炎熱、少雨;秋季降溫迅速,常有霜凍;冬季漫長、嚴寒、少雪。
歷史文化
呼和浩特由俺答汗于1580年左右建立。1579、1602和1727年,俺答汗及其繼任者修建了寺院和城堡。在那里土默特部族過起了長久的半牧半農的生活。1693年,聚居在城堡北門的回回商人在此建立起一座清真寺。他們的子孫經過世代繁衍,成為現代回民區的核心。
1735—1739年,清朝在呼和浩特附近建立了強大的軍事駐防城,監視內蒙西南一帶。1913年,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將駐防城和呼和浩特合并,稱其歸綏。1937年,歸綏被日本帝國侵占,改為厚和浩特。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以德王為首的自治政府向中華民國投降。
直至1954年,呼和浩特在中文中都是用歸綏表示(拼音:Guīsuī),即歸化和綏遠兩部分的縮寫。這兩個部分后來成了清朝統治下的歸化縣,1913年改稱歸綏縣。1950年歸綏縣升為歸綏市,成為現已不復存在的綏遠省省會。1952年,在內蒙古烏蘭夫主席的提議下,歸綏市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兩年后,綏遠省并入內蒙古自治區。這座城市見證了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