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圣索菲亞教堂(或稱圣智大教堂)建于公元532年-公元537年,該處先前的教堂在暴亂中被摧毀。
哈爾濱圣索菲亞教堂
哈爾濱圣索菲亞教堂是東亞最大的東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積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986年列為市級一類保護建筑;96年11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圣索菲亞教堂修復并更名為哈爾濱市建筑藝術館,是東北第二大城市哈爾濱的重要標志性建筑。
圣索菲亞教堂巍峨壯美,具有濃郁的異國情調,成為哈爾濱市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她歷盡風雨,飽經風霜,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重要遺跡。
公元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成通車,沙俄軍隊也侵入了哈爾濱。為了穩定遠離家鄉士兵的軍心,1907年,圣索非亞教堂破土動工,當年落成。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亞教堂舉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禮,一座富麗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
圣索菲亞教堂氣勢恢弘,精美絕倫。教堂平面設計為東西向拉丁十字,墻體全部采用清水紅磚,大堂頂是綠色的拜占庭式球狀尖頂,統率著四翼大小不同的帳篷頂,形成主從式的布局,是俄羅斯特色的帳篷式尖頂。四個樓層之間有樓梯相連,前后左右有四個門出入。正門頂部為鐘樓,7座響銅鑄制的樂鐘恰好是7個音符,由訓練有素的敲鐘人手腳并用,敲打出抑揚頓挫的鐘聲。 巍峨壯美的圣索菲亞教堂,構成了哈爾濱獨具異國情調的人文景觀和城市風情,同時,它又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研究哈爾濱市近代歷史的重要珍跡。
拜占庭*圣索菲亞教堂
作為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舊稱-譯注)的主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在拜占庭帝國中起著重要作用,所有的帝王都在那里加冕。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攻占該城時,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對這座建筑大加贊賞。他第一個騎馬到達圣索菲亞大教堂前,并且宣布它將變成一座清真寺。另一座非凡的建筑-藍色清真寺就建在附近,但圣索菲亞大教堂仍不失其重要性。現在它是一個博物館。
圣索菲亞大教堂是遵照拜占庭帝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查士丁尼的命令建造的。他編纂了帝國法律,并重新征服了過去的西方帝國,當圣索菲亞大教堂完工時,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寫道,教堂的穹頂看起來好像沒有基座,仿佛是靠一條金鏈懸掛在天堂上。
“圣·索菲亞”義為“神的智慧”它承載的是東正教徒永恒的夢。
基輔*圣索菲亞教堂
雅羅斯拉夫統治時期(1019—1054年),興建了基輔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大教堂宏偉壯麗,完整無缺地保存至今,是拜占廷藝術與古羅斯藝術相結合的杰作。
旅游特產大致具有俄羅斯異國情調的食品和飾物。像“大列巴”面包,俄羅斯巧克力、糖果,還有紫金項鏈。價格都比較便宜,而且又便于攜帶。
哈爾濱也可以買到一些俄羅斯或東歐其它國家的茶葉、繪畫、裝飾品等,價格都不太貴。
比較體現東北風情的特產就是“東北三寶”-人參、鹿茸和貂皮。
哈爾濱人舊時多以大餅子(玉米面貼餅子)為主食。原當地居民喜食大馇子、小米飯和燉菜;山東人喜吃面食和魚;河北人喜食米飯,愛喝高粱米粥。哈爾濱人受少數民族飲食習俗影響,喜歡吃黏糕和黏豆包、“列巴”(一種大面包)、紅腸等,喜歡喝“蘇波湯”(俄式紅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