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三星堆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西南地區的青銅時代遺址,位于四川廣漢南興鎮。1980年起發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寶墩文化,下啟金沙文化、古巴國,前后歷時約2000年,是我國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為止我國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
三星堆古遺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同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遺址挖掘
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寶墩文化,下啟金沙文化(見金沙遺址)、古巴國,前后歷時約2000年,是我國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為止我國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不能否認,三星堆文化也是中華文明最古老的源流之一。
三星堆遺址的驚世發現,始于當地農民燕道誠于1929年車水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消息后,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于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掘。發掘收獲豐富,根據這些材料,葛維漢整理出《漢州發掘簡報》遺憾的是,三星堆遺址自1934年首次發掘以后,發掘就長期停滯。
三星堆遺址面積
三星堆遺址是一個總面積超過12平方公里的大型遺址群,包括大型城址、大面積居住區和兩個器物坑等重要文化遺跡,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沖積扇上,西出廣漢市七里許,北臨沱江支流湔江(俗稱鴨子河),悠悠五千載,勝跡昭汗青。傳說玉皇大帝在天上撒下了三把土,落在廣漢的湔江邊,成為突兀在大平原上的三座黃土堆,猶如一條直線上分布的三顆金星,三星堆因此而得名。現在考古發掘確認:三堆土實際是這個千年古都的南城墻,城墻上有兩個缺口,因年代久遠,城墻坍塌剝蝕而成。三星堆的實體已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燒磚瓦的熱潮中夷為平地。而僅存的半個堆也是在1986年磚廠取土中發現兩個祭祀坑后停止挖土才保存下來。
三星堆遺址歷史價值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與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徑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歷史學界一向認為,與中原地區相比,古代巴蜀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遺址證明,它應是中國夏商時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并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
以前歷史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然后漸漸的傳播到全中國。而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地區存在過不亞于黃河流域地區的古文明。
有觀點認為三星堆代表了古羌人、彝人、濮人文化,或與駱越文化有密切相關。
三星堆遺址之最
三星堆創造和打破了許多的世界紀錄,其中多項紀錄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世界上最早、樹株最高的青銅神樹。高384公分,三簇樹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鳥,樹側有一龍緣樹逶迤而下。具推斷可能為古神話傳說中扶桑樹。
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長142公分,直徑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劃的人頭、魚鳥紋飾。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銅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稱為銅像之王。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縱目人像。高64.5公分,兩耳間相距138.5公分。
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銅人頭像,面具。達50多件。
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博物館集文物收藏保護、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多種功能于一體,采用現代科學手段實施管理,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遺址及遺址內一、二號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千余件珍貴文物。
三星堆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壯觀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許多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青銅器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6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