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卓筒井是手工制鹽的活化石,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鹵的鹽井,“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發明于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徑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達數十丈,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世界石油鉆井之父”。 卓筒井目前在遂寧市大英縣境內還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圓6公里范圍內,而當地的大順灶,是卓筒井工藝僅存的一處還能生產的鹽灶,也是無價之寶。
卓筒井
被稱為“世界近代石油鉆井之父”的卓筒井,目前僅存1灶3井,而唯一嫻熟掌握這一小口徑打井技術的老人已年近八旬。
“如今,只有我還能燒出雪白的鍋巴鹽!”大英縣卓筒井鎮78歲的嚴昌武老人說這話時,面前只有一個大順灶和三眼孤零零的卓筒井。就在不久前,卓筒井井鹽汲制技藝剛剛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卓筒井意義
中國卓筒井的鉆井技術比西方、比美國早800多年,與火藥、造紙、印刷術、指南針一樣對人類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因此,被《中國鉆探技術史》、《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井鹽科技史》三書譽為“世界近代石油鉆探之父”,“開創了機械鉆井的先河”,“中國第五大發明”。科技界對卓筒井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沒有卓筒井,就沒有海灣戰爭”。
起源于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的大英縣卓筒井鉆探取鹽技術,使地下深處的鹵水第一次得到科學的開采,在開采鹵水的過程中,人類發現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氣資源。其鑿井工藝技術開西方近代蠅式頓鉆鉆井方法的先河,雖然經歷了近1000年歷史,其古老的工藝流程仍保存得相當完整。
卓筒井是世界鉆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活著的恐龍”。
卓筒井工藝
卓筒井工藝流程包括鉆井(修治井)——汲鹵——曬鹵——濾鹵——煎鹽共五個步驟。
鉆井
鉆井分成兩個階段:1、打大眼;2、打小眼。卓筒井的構成即大眼小眼。上層是大眼,口徑15~20厘米,深約50米。大眼的作用是下放相銜接的楠竹筒(即套管)。楠竹筒的作用是隔絕洞壁上滲透出來的淡水,不許淡水進入井里。竹筒能否隔絕淡水,又是把井鉆成功的關鍵。同時,大眼鉆至50米深,竹筒相應下50米,不能隔絕洞壁滲透的淡水,這叫漏井,不能再鉆,只有報廢。
汲鹵
卓筒井大眼在上、下套管隔淡水,小眼在下產鹵。產鹵的小眼經過歲月的流逝被鹵水腐蝕,地層變遷有時洞壁也要垮塌,這叫“垮匡”。巖石填塞了產鹵眼,就無法汲鹵。有時,一些汲鹵工具掉在井里或其它人為造成的障礙這叫“屙堆”,也無法汲鹵,要汲鹵必須排除故障,因此,產生了修治井的工藝和工具。如果故障大,難度大的要修好一口井需時間一月或數月才能完成。要保持一口不出故障產鹵的井很難。
曬鹵
筒匠用鹽車(名單角車、花車)、筒,將鹵水從井里汲出,鹵水渾濁,一般濃度在7~10度,這樣的鹵水咸度低耗燃料,成本高。為了把鹵水濃度提到18~20度,就產生了曬鹵支條架、曬壩(也叫鹽田)等曬鹵生產工具。
濾鹵
濾缸將鹵水中的泥砂、雜質濾掉澄清再放入鹽鍋中煎鹽。
煎鹽
鹵水在鹽鍋中經高溫逐漸成鹽。為了使鹽潔白,顆粒晶瑩,在煎鹽中加皂角、豆漿。同時,提膽(注,另一種礦物質,可點豆腐),灶匠將有水分的舀入鹽倉中,過濾掉水分再把倉中的鹽撮到炕上,將水分全部炕干,即成食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