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
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瀘定橋橋臺為固定地龍樁和臥龍樁的基礎,橋亭屬清式古建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并立御碑于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里,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余噸。
走在橋上,低頭看波濤洶涌的大渡河,橋西橋頭堡的地下,是這座橋的關鍵所在。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鐵鑄造的地龍樁和臥龍樁,并以鐵鏈錨固,我們看見的這根鐵柱,就是地龍柱,上面鑄有的重量有18000斤,這和孫悟空的金箍棒的重量差不多,也只有它才能撐起這座橋了。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筑,風貌獨特亦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橋傳說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后,因過于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后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瀘定橋旅游景點
瀘定橋參觀瀏覽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瀘定橋。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寫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紀念碑及其公園設計新穎,把紀念意義、地方風情、藝術博覽、旅游觀光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