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moon
對金色婺源的油菜花向往已久,去年8月在壩上領略油菜花之美后,一直向往著去國內美譽度最高的婺源去走一走看一看。金色梯田、粉黛徽建、小橋流水、江南宗祠成為這次婺源之旅的主線。
搭乘綠野鋼七連戶外俱樂部的行程,領略的完美的江南純色。此次行程是四晚三日,星期五晚上走,星期二早上回。去程搭乘北京到井岡山的Z133,回程是南昌到北京的Z68,火車票預定的艱難就不說了,好歹算是訂上了。
個人習慣,先來幾張本次行程最具代表性的圖片吧!
上午10點多到達第一個景點,嚴田古樟,嚴田的特點是油菜花、古樟樹、田園風光。
景點介紹:嚴田古樟距今已有1500多年,高20余米,胸徑達4.3米,冠幅有3畝。胸徑比婺源北部虹關村的“江南第一樟”還粗90厘米,林業科研部門的專家考察后曾說:就此樟樹的歷史和態勢而言,完全當得上“天下第一樟”之稱。
嚴田的入口,處處都是徽派建筑,售票處。婺源實行景點聯票,聯票180元,每次進入一個景點都要指紋進入,聯票5天有效。就是不知知名的婺源為啥不用油菜花做門票封面。
徽派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筑界所重視和嘆服,這就是民居中有特點的“山墻”。
第一天的第二個景點是大鄣山臥龍谷,這個經典我倒認為是此行不太成功的景點,好像就是門票上的那個景點。此行還有更美的行程,為了保持體力,沒有登到山頂,走到了1/3。后來車上有朋友認為這個山上的瀑布可媲美廬山三疊泉,有點不敢相信。不過山腳下在溪水里泡腳,讓乏累頓消。想起了課文“清清之水可以浞我足”,真舒服。
景點介紹:大鄣山,亦稱“三天子鄣”,地處皖贛邊界,婺源的北部屏障,屬黃山余脈 。清代詩人汪循《登大鄣山》詩云:“清風嶺上豁雙眸,擂鼓峰前數九州,蟠踞徽饒三百里,平分吳楚兩源頭?!边@里也是“吳楚分源”的屋脊,是鄱陽湖水系樂安江與錢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嶺。臥龍谷,是一處景觀價值獨特,完全原始風貌的高山峽谷景區,是一處金庸筆下的人間美景世外桃源......
清清之水,美麗的油菜花環。
第一天第三個景點,靈巖洞,對于沒看過鐘乳石的我抱著向往的心情去了,看了入口和出口,想起了《盜墓筆記》中的魯王宮,和《鬼吹燈中》的云南蟲谷,都有坐船進入地下河的經歷。從景點搭配來說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很多人一起登船,讓人的心情一落千丈。洞內的拍攝也成問題,需要把ISO調到1600,才能勉強自然光拍攝。
景點介紹:靈巖洞由卿云、蓮華、涵虛、凌虛、瓊芝、萃靈等36個溶洞組成 《方輿勝覽》有記 洞體大者雄渾奇偉,小者玲瓏秀麗 內泉流澄清皎潔,水石相映成趣,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琳瑯滿目,千姿百態。有蓬來仙閣、金闕瑤池、云谷游龍、天池荷香、龍門瀉玉等景觀數百處。更為稱絕的是洞群間保留有“岳飛游此”、“吳徽朱熹”、唐代大中十一年兼御史中丞盧潘和明代戴銑的摩崖石刻等唐代以來的游人題墨2000多處。
入洞前的湖面倒影。
第四個景點,彩虹橋,這個景點的知名,是因為《閃閃的紅星》拍攝地,據說是“潘冬子”來回跑的那個橋。不過這個彩虹橋好像不是北方人認為的那種橋,是橋,但是又有點類似長廊。我們是趕著夕陽到的彩虹橋,本來夕陽的彩虹橋很美,可是時間有點晚,太陽下山了。
景點介紹:婺源有一種頗有特色的橋——廊橋,所謂廊橋就是一種帶頂的橋,這種橋不僅造型優美,最關鍵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腳。宋代建造的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座橋取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思取名。橋長140米,橋面寬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彩虹橋在整個徽州,乃至中國僅此一橋。
想象著“潘冬子”來回的跑著的廊橋??礃幼用總€景點的歷史故事確實能給游人帶來真實的感受。
第一天的行程在金色油菜花、白墻黑磚、綠水中結束了。7點多到達小橋流水的曉起村,將住宿在田園中的古鎮。一天的行程饑腸轆轆,在鋼七連領隊的熱心服務下,下榻“曉起飯店”。南方菜還是有南方菜的特點,本地特色菜荷包鯉魚、兔肉、鮮筍炒臘肉、鴨肉還算豐富,不過從團餐角度來說,做的有點粗糙。對于大米要求不太高的我,雖然是很難吃的頭道米,吃的也津津有味。
這就是曉起飯店,我們的下榻,但是因為人多,我們住在了村子里面,農家院很干凈,熱水也很方便。還挺雄偉的吧?
第二天早起,為了拍攝晨霧,結果高速不通車,等了約20分鐘,直奔江灣。江灣,偉人祖上故居啊。到了江灣才開始理解南方的宗祠文化,太雄偉了。真的體現了“一人升官,雞犬升天”的狀況。
景點介紹:江灣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有滕、葉、鮑、戴等姓人家在江灣河灣處聚居,始稱“云灣”。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子孫 江灣逐漸繁衍成巨族,后改稱江灣。自唐以來,江灣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的交通要塞,為婺源東大門。這里山水環繞、風光旖旎、文風鼎盛、群賢輩出,孕育了明代隆慶年間戶部侍郎江一麟,明代工部主事江宏晚,明代朝廷太醫江一道,清代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清代戶部主事江桂高,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村人著述多達92部,其中15部161卷被列入《四庫全書》。任七品以上仕宦者25人,是當之無愧的婺源“書鄉”代表。
風光無線的“蕭江宗祠”,蕭氏追溯到漢朝開過權相蕭何。江氏的也從清朝逐漸發達起來,也成就了“偉人故里”的美譽。這個宗祠也是婺源宗祠建筑中徽派建筑和斗拱風格相結合的唯一,可見地位的顯赫。
第二天第二個景點,汪口,體現純粹江南的古村落生活。
景點介紹:汪口古村落,由宋朝議大夫(正三品)俞杲于大觀年間始建,距今有1100余年歷史。因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始遷者為期后裔如水綿長,取《詩·周南·漢廣》“江之永矣”意,又名“永川”。汪口古為徽州府城陸路經婺源至江西饒州的必經之地,又系婺源縣城連通東北鄉水路,貨運到樂平、鄱陽、九江等處之碼頭。明清時期,這里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景象繁華。雖經千載滄桑,但留下的歷史遺跡諸多。
徽派建筑的售票點,還是指紋驗票。
第二天第四個景點,思溪延村,儒商第一村,這個名字實際是兩個村落一個是思溪一個是延村,因為兩個村落連成一個景點,這個的特點是人在油菜花海中穿行,體驗純天然的花海,然后就是古村落。當然最后一個看點,就是老的《聊齋》版本在此取景拍攝。難道是聶小倩的閨房?
景點介紹:始建于南宋慶元五(1199年),至今已有800余年。當時建村者俞氏以(魚)思念清溪水而名。幾百年來,村人歷代在 西、浙江、上海乃至湖南廣西等地經商,主要從事木材、茶葉 、鹽業等商業活動。經商致富的 人多攜資歸故里買田置房、興建 書院,創建了大批府第樓閣、祠堂碑坊等。延村位于思口鎮內,與思溪村臨近,距縣城19公里。
不愧是儒商第一村,村口就是一個大算盤,算盤珠子好像只能抱動兩個,三個的很少有人能抱起,據說抱起三個的都閃了腰。作為經常“腰折”的我,不敢嘗試。
第三天的第二個景點,曉起鎮,我們的住宿地點也是一個優美的景色。住了兩個晚上,感受了兩個靜謐的田園美夢。
景點介紹: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遮天蔽地的古樹,天人合一的曉起堪稱中國別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村。群山環繞、一水橫亙的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風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后天井,廳堂寬敞深進,大門口三級高階和門樓精美的磚雕圖案,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而村頭青石護欄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間族人“高中(進士)捷報”、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讓人想象古村當年的顯赫與繁華。
第三天第一個,此行的重頭戲,天上人間,江嶺梯田。景色絕美,可惜的是有霧,不知道是不是下午拍攝感覺更好。此行是坐車上山,步行下山,穿過油菜花田和古村落。中國最美的鄉村稱號由來就是這里的一張攝影作品。
景點介紹: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梯田如鏈似帶,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壯麗雄奇;水面映著藍天和古樹;梯田下面,山窩里藏著一小撮粉墻黛瓦分外溫柔可親。這是婺源田園風光的代表。從江嶺開始,公路始終在山間盤旋,從江嶺向下看,只見層層梯田,曲折的線條,山谷盆地中的小河,河邊聚集的三、四個村莊,四周圍繞著青山,構成了一副極美的婺源農村風光畫卷。作為“中國最美鄉村”中田園風光的代表作“江嶺風光”不僅是世界級攝影基地,更由于古樹、河流、梯田、農舍、農作物合理布局,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親近、和諧“天人合一”在這里得以完美展示。尤其是山頂人家成了江嶺風光的大背景,遠眺白墻黛瓦掩在黃花綠樹間,陣陣云霧飄來,恍若天上人間。
評論